来源:中新网甘肃 发布时间:2025-11-28 11:55 阅读量:10846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取得耕地总量净增75万亩的亮眼成效,牢牢守住了该省耕地保护红线,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实践,筑牢了陇原大地的“饭碗田”。
对于自然条件先天受限、干旱缺水与地形复杂并存的甘肃而言,每一寸耕地的保护都承载着更重的责任。75万亩的耕地净增,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甘肃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中交出的硬核答卷,更彰显干旱地区守护“国之大者”的责任与担当。
数量稳增的背后,是刚性制度筑起的坚固防线。甘肃将7703万亩耕地保有量、63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上图入库,坚持“以补定占”,278个补充耕地项目落地生根,56.11亿元指标调剂资金精准发力,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这种闭环式制度设计,让耕地保护从“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为粮食安全筑牢了数量根基。
质量提升的探索,彰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面对自然禀赋短板,甘肃并未止步于“守得住”,更追求“用得好”。划定1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立“优进劣出”动态管理机制;在耕地恢复中留足过渡期,杜绝“一刀切”,既保障了生态底线,又兼顾了民众意愿。
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又通过“向布局要效益、向质量要产能”的实践路径,让有限耕地释放出最大生产潜力。
生态协同的考量,赋予耕地保护更长远的发展价值。甘肃的“三位一体”保护,绝非将数量、质量、生态割裂看待,而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在耕地开发与恢复中,该省始终兼顾生态承载力,避免盲目垦殖破坏生态平衡,让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既守住了当下的“饭碗田”,又培育了未来的“希望田”,为耕地永续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守好耕地红线,方能端稳中国饭碗。当前,面对依然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甘肃持续推进耕地保护提质增效,既是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应,更为构建更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注入了陇原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