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2025广州车展的“缺席者”与“登台者”

来源:盖世汽车    发布时间:2025-11-22 23:36   阅读量:5872   

11月21日,2025广州车展开幕。与往年相比,展馆内虽不乏人气,却难掩整体氛围的微妙变化。例如,参展品牌数量缩减、超豪华阵营集体退场、新车发布会规模收缩。同时,车展不再刻意营造热度,而是呈现出一种行业进入深水区后更加理性而真实的状态。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下半场的新格局正变得清晰。

超20家品牌缺席

本届车展最受关注的现象之一,是超过20家汽车品牌的集体缺席。

这份名单既包括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迈凯轮等超豪华品牌,也包括北京现代、神龙、一汽奔腾、极星等合资与自主品牌。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不同类型品牌在市场变革中失去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超豪华品牌缺席的核心原因在于:受到中国品牌电动化冲击,其在中国市场品牌力大不如前,导致销量持续下滑,整体业绩陷入低迷。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汽车销量仅36万辆,同比下降32%。

其中超豪华品牌跌幅尤为显著。比如,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下滑26%;宾利同期在华销量不过千辆;玛莎拉蒂为挽救市场推出“骨折式”降价。有消息称,玛莎拉蒂旗下Grecale Folgore车型终端降价达54万元,如今仅35.88万元起,直接对标小米汽车、理想汽车。

超豪华品牌业绩低迷的背后,是中国品牌高端化战略的卓有成效。问界M9成功攻入50万元级市场。其凭借华为智能技术赋能,月销量稳居高端SUV销量前列;仰望U8凭借独特的浮水功能与极致性能,在百万元级市场站稳脚跟;尊界旗下高端车型S800,也通过差异化的智能体验赢得了特定消费群体的认可,直接对标奔驰迈巴赫。

中国高端车型的崛起,不仅打破了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垄断,更重新定义了豪华汽车的价值标准。

另一类缺席的是经营不善的合资与自主品牌,这背后是车市极致竞争下的加速出清。

神龙汽车、北京现代、东风风行等品牌或因在主流市场占有率偏低,或因缺乏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迭代,均未在本届车展设置展台。

比如,北京现代、神龙汽车如今年销量已不到20万辆;东风风行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在竞争对手的新能源车型冲击下,燃油车销量不稳,新能源车因技术储备不足又难以突围。

缺席广州车展,这反映出车企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的理性考量——与其耗费巨资搭建展台刷存在感,不如将有限资源投入到终端促销、渠道优化等更能直接拉动销售的环节。

毕竟,互联网信息时代,展会不再是唯一的大型展示新车和新技术的渠道。

这种大范围的品牌缺席,实际上也是市场竞争进入极致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汽车行业在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后,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在整体市场规模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价格战、配置战、营销战持续不断,使得部分品牌盈利能力大幅削弱。根据已公布的财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多家上市车企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亏损困境。

行业内卷本质上是市场加速出清的导火索。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资源正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弱势品牌则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在近期业绩说明会上直言,明年将是中国汽车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没有强大盈利能力,企业生存将异常艰难。

行业达成的共识是:关停并转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且这一过程在未来将愈演愈烈。广州车展的缺席名单,就是这场淘汰赛的一个缩影。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规模和利润缺一不可,否则连参赛资格都难以保证。”

主角是“它们”

尽管部分品牌缺席,但留守展台的车企展现出更强的存在感,呈现出 “强者恒强” 的态势。或许是因为参展品牌数量变少,也与财大气粗有关,“包馆”成为这两年车企展示体系化布局的重要方式。

本届广州车展,比亚迪包下A区1楼2.1馆,集中展示旗下腾势、方程豹、仰望等多个子品牌及“天神之眼”辅助驾驶方案、兆瓦闪充技术。同时室外专门展示仰望U8的应急浮水功能,展现出完善的产品矩阵与技术纵深。

广汽集团则包揽A区2楼2.2馆,聚合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埃安、昊铂等合资与自主品牌,呈现集团全面电动化的协同效应。

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两大传统自主品牌,占据了一个展馆的半壁江山,旗下几大子品牌同在一个展厅。吉利汽车旗下品牌领克、极氪和银河系列等则是独立参展,分散在不同馆区。

合资阵营中,大众、丰田等市场表现相对稳定的品牌依然活跃。大众通过大众安徽、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联合参展,重点展示ID. ERA量产版等新能源车型。丰田也有联合参展展台。一汽丰田展示刚发布的TiME 3.0技术品牌,与Momenta联合开发INP导航驾驶辅助系统;广汽丰田带来铂智7量产版等。

新势力与科技企业同样是车展的焦点。鸿蒙智行集结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车型集体亮相,展区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意思的是,问界和智界等还分别在其他展区设立独立展台,形成了“多点同时发声”的格局。

小米汽车凭借SU7和YU7的持续热销与独特的生态吸引力,延续着“科技跨界”的热度。

蔚来除了主品牌和萤火虫联合参展外,乐道则设立了独立展台,进一步扩展其从高端向更广阔市场的覆盖范围。尽管蔚来利润承压,但其换电体系、自研平台和品牌韧性依然给予其较强竞争力,因此展馆规模仍维持在较高水准。

能够“包馆”或者是占据较大展区的车企,大多是在当前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态势的头部玩家。例如,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体系与多品牌战略,近几年销量持续领跑;广汽集团依托“合资+自主”双线并进,在华南市场根基深厚。当然,广汽集团和比亚迪包馆也与广州车展是其主场有关。

除了整车企业,头部供应商强势入驻也是一大亮点。华为不仅为多个品牌提供智能技术支持,更专门设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展区,系统展示其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驱等领域的全栈能力。据统计,华为乾崑智驾ADS已有33款合作车型,上月合作车型销量超过10万辆。

宁德时代同样从幕后走向台前,展示其最新电池技术的同时,还在“C位”摆放了合作的飞行汽车,以及搭载其电池产品的车型车模,凸显其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引领的决心。

事实上,供应链企业入驻核心展区已成为常态。这也说明,智能电动化时代,行业竞争已经从“整车决定一切”转向“系统能力决定上限”。车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动力电池、芯片、算法、车机系统等深层技术,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持,就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已经形成互相依存且彼此赋能的展示格局,这是产业链深化整合的标志。

电动车,依旧是主流

缺席的约20家品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燃油车的弱势,新能源车的崛起。本届车展上,新能源车依旧是主流。参展新能源车型数量为629台,占比高达58%,较2024年的43.7%大幅提升,覆盖从入门代步到高端豪华的全价格带。93台全球首发新车中,大多数都带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标签。

这与市场数据形成呼应。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门槛,达51.6%。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7%。

从具体车型来看,自主品牌依旧是发布电动车型最积极的阵营。在入门级市场,“技术普惠”成为电动车竞争的关键词。

类似的趋势也体现在长安启源Q05上,作为一款10万元区间的小型SUV,其同样搭载了激光雷达。

在中大型SUV领域,岚图泰山较受关注。作为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4的SUV,其以40万元级别的价格配备4颗激光雷达,直接重构了高端新能源的辅助驾驶价值体系。而奇瑞 iCAR V27则以“硬派造型+增程动力”的组合,切入新的细分市场。

在轿车市场,昊铂A800以华为鸿蒙座舱与乾崑智驾为亮点,加上5130mm的车长和3020mm的轴距,以及增程动力,将中大型轿车的智能化体验推向新高度。

与此同时,MPV市场也迎来重要新品:小鹏X9超级增程版通过452km的纯电续航和1602km的综合续航,让增程MPV成为家庭用户的新选择。吉利银河V900则以6/7/8座布局和激光雷达加持的高阶辅助驾驶配置,进一步丰富中大型MPV市场供给。

合资品牌新品阵容虽然没有自主品牌数量庞大,但也明显加快了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上的投入。

别克在本届车展带来了旗舰MPV至境世家插混版,基于百万级“逍遥”架构打造,配备激光雷达与“逍遥智行”高阶辅助驾驶,补强其在高端MPV市场的技术短板。

丰田系产品则呈现“两线并举”的特点:一汽丰田第六代RAV4荣放在混动系统和智能化方面全面升级,继续稳固其在紧凑级SUV市场的地位;广汽丰田铂智7融合了华为鸿蒙座舱和电机、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小米生态,加上700km以上的纯电续航,使其成为丰田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日产也在本届车展借新天籁的换代升级进入智能化竞争,全系标配鸿蒙座舱5及HUAWEI SOUND,标志着合资车型智能化体验的补课速度正在加快。

而奔驰纯电CLA的亮相,则进一步表明豪华品牌在纯电平台上的技术成熟度已经接近新的临界点。800V高压架构、电动两挡变速箱、城区高阶辅助驾驶能力,使其成为豪华品牌中为数不多在技术上能追上自主品牌节奏的重要车型。

纵观所有新品,可以看到两大趋势:

一是高阶辅助驾驶加速普及。激光雷达不再专属于二、三十万元的高端车,而是向10万元级别车型下沉;城区NOA、开箱即用高阶辅助驾驶正在成为新能源车的“新标配”。

二是续航与补能体系全面升级。在500-700km续航成为基准的背景下,高压平台、超快充体系、新型电池材料不断普及,使得电动车的实际使用便利度持续提升。

在这样的产品趋势下,广州车展呈现出的景象很清晰:电动车已是成熟度越来越高的主流产品。燃油车仍然存在、仍有升级,但其存在感已逐步转向结构性需求。

车,也不再是唯一“主角”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里,车展的核心始终是新车发布、车型亮相,那么近两年,车展则有了变化——车不再是绝对主角。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飞行汽车、机器人、芯片、电池、补能方案、软件系统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核心能力。大部分参展企业从展示产品转向展示技术体系,从比拼单一车型扩展到比拼企业是否具备完整的技术链条和生态能力。广州车展亦是如此。

比亚迪的展台布局颇具代表性。本届车展,比亚迪设立了两个以技术为核心的展区:一个用于展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呈现其感知、决策、控制的完整技术路径;另一个重点展示兆瓦闪充技术,展现其“充电5分钟,畅行400公里”的技术实力。

这体现了比亚迪从汽车制造商向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转型。通过将核心技术模块化展示,比亚迪意图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号——其不仅是造车企业,更是掌握三电系统、智能化、超充技术等全链条能力的全能型公司。

小鹏汽车同样把跨领域能力作为参展重点。飞行汽车、仿生机器人等科技产品成为其最吸睛的展品之一。

小鹏的飞行汽车并非概念化展示,而是已经具备垂直起降、低空飞行能力且通过多项实际测试。它代表的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可能出现的全新形态。机器人则展现出高度拟人的运动能力,可以在生活场景中执行复杂任务。

这体现了小鹏对未来出行生态的深度思考。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此前宣布,小鹏汽车将从未来出行探索者转型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广汽集团同样展示了其在创新领域的布局,首设“科技广汽”主题展区,集中展示电动化、智能化核心成果,包括弹匣电池技术、第三代混动技术、“星源增程” 技术等,还有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第四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Mini 等。

在部分车企看来,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前瞻技术其实与汽车产业并非割裂。因为,双方的底层技术同源。辅助驾驶的环境感知技术、底盘控制的运动控制技术、电池管理的能源分配技术,都可以在这些新领域找到应用场景。而且,无论是飞行汽车还是机器人,最终都将成为汽车移动空间延伸的一部分。

此外,不少品牌也开始强化“技术本体”的呈现。例如,多家企业展示自研芯片、智能座舱OS、中央集成电子架构、新一代电池材料、氢能源技术等。

其中,宁德时代展示的新电池材料体系、华为带来的整套智能辅助驾驶生态、主机厂展示的域控制器与中央架构布局,都在释放一个共同信号: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点能力走向体系化能力,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全链条实力”。

这意味着,车展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新车比拼,转变为产业链能力比拼。过去,“谁的车最好看、配置更高、价格更有优势”决定车展热度;未来,“谁掌握关键技术、谁构建生态能力、谁能打造平台体系”才是行业核心竞争力。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重构的现实需求。随着电动车核心技术逐步成熟、硬件成本持续下降,单一依靠造车盈利的难度日益加大。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当辅助驾驶、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逐渐标准化,整车制造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在此背景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部分车企的战略选择。

更深层次看,车企之间的竞争门槛正在发生结构性提升。未来能站稳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研发体系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软件技术能力、电池与能源体系的协同能力。

广州车展再次让行业直观地看到竞争模式的改变——当企业不再把车视为最终产品,而是视为技术生态的载体时,车展的意义也从展示成品变成展示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