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发布时间:2024-12-06 07:33 阅读量:10481
中国轮胎市场庞大到无法忽视。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23年中国销售乘用汽车超过3000万辆。这意味着,即便只是原装市场,中国就需要约1.3亿条轮胎。尤其是高端市场利润丰厚,吸引着诸多轮胎巨头的不断加码。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中国轮胎市场也在经历结构性的转变,整个行业“内卷”加剧,对于之前立于金字塔顶端的轮胎企业而言,又将如何应对和布局?对于此,近日盖世汽车与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马赞宁 进行了交流。
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 马赞宁
多年来,倍耐力主攻高端轮胎市场。面对现阶段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马赞宁强调指出:“未来倍耐力将会继续保持在高价值轮胎细分市场的投入,因为这是对倍耐力解决方案需求最高的市场。”
谈及对中国轮胎市场的看法,马赞宁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市场,且发展很快,当中高价值轮胎市场也正在迅速扩张,这也给倍耐力提供了很多机会。未来,在保持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性等优势的情况下,倍耐力还将贴合中国消费需求,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上进行发力。”
而对于目前市场聚焦的新能源汽车轮胎,马赞宁指出,轮胎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重要性要高于传统汽车,比如轮胎滚动阻力越小,消耗的能量就越小,车辆续航里程就越长。此外,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后,对轮胎的静音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领域,倍耐力较早进行了探究和技术储备,于2019年推出了专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打造的轮胎系列——ELECT?,截至目前已获得超过500项原配认证。与此同时,公司还推出了SEAL INSIDETM胎面动态即时自修补等创新产品方案。
ELECT?轮胎演示图
机会和空间增多的同时,挑战也接踵而至。在马赞宁看来,企业目前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保持在高价值轮胎细分市场的地位,这也是公司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和扩大公司在可持续方面的目标和工作。此前,倍耐力曾宣布通过提升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新技术。
而对于目前所有轮胎企业所面临成本挑战,马赞宁指出,其本人的职业生涯几乎都是跟采购相关,所以控制成本肯定是目标之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深耕本土化是核心路径。倍耐力正在不断推进“本地化服务本地市场”的进程,这意味着倍耐力从大部分原材料采购、生产到销售都将会在中国进行。
“总体而言,机会大于挑战,中国市场在倍耐力的全球布局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司将会持续发力。” 马赞宁总结表示。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1、轮胎行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作为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您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发展? 中国市场对于倍耐力而言有何战略意义?
马赞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市场,发展快、变化多。这给倍耐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机会。
中国市场在倍耐力的全球布局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具有战略意义。首先,中国的高价值轮胎市场正在迅速扩张。其次,中国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加。
基于此,倍耐力在不断推进“本地化服务本地市场”的进程,这意味着倍耐力从大部分原材料采购、生产到销售都将会在中国进行。这一系列的本土化举措,将有助于倍耐力更好的了解中国用户需求,进而成为中国客户的首选轮胎品牌之一。
2、您如何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面对这一新的领域,公司有何应对举措?
马赞宁:可以看到,中国的电动车市场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我相信倍耐力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针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新局面,倍耐力已投入了大量相关资源在研发领域,以拓展产品线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从全球层面来说,倍耐力在2023年将其高价值轮胎收入的5.4%投入研发领域。而在亚太区倍耐力也在积极推进研发进程,亚太创新研发中心也在2022年年底在山东兖州全面投入使用。而我们过去所做的投资布局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获得正面的回馈。
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倍耐力有哪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马赞宁:事实上,倍耐力早就了解并深度的研究了电车与传统汽车有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在滚阻、驾乘舒适度以及轮胎耐用性等层面。基于这些理解,倍耐力推出了专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打造的轮胎系列——ELECT?,该轮胎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获得超过500项原配认证。
除了ELECTTM技术外,倍耐力还凭借SEAL INSIDETM胎面动态即时自修补技术、以及最新研发的,能将低滚动阻力和舒适性能与新的延长机动性能相结合的RUNFORWARDTM技术,不断推动公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智能化、数字化融入技术开发中,倍耐力推出的Cyber?轮胎技术,轮胎内置的传感器将实时向汽车传递道路状况及轮胎性能等数据,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部分高端汽车制造商。近期,我们也宣布了和博世关于智能轮胎技术开发的合作。
基于品牌积淀以及在创新技术上的持续布局,我们相信无论是在OE还是在替换市场上,倍耐力都会有一个不错的增长趋势。
4、我们看到,目前各大轮胎企业纷纷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对而言,倍耐力的优势是什么?
马赞宁:我可以很自豪的说,与其他品牌相比,倍耐力已经活跃于赛车运动领域超过100年。倍耐力在赛事运动中从未停下脚步,它就像一个创新的露天试验场,帮助我们将专业的赛道技术和丰富的赛事经验,运用到研发与生产中,不断推动寻求新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并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用户的使用中。
目前我们拥有的ELECTTM和RUNFORWARDTM等技术已经让倍耐力在新能源车方面拥有很好的市场反馈,目前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高端新能源车型也都在使用倍耐力的产品。
5、除了获取新的发展机会外,倍耐力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马赞宁:第一个挑战是在于如何继续保持在高价值轮胎细分市场的地位。这是公司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为什么公司在新技术上投入很多的原因。新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几乎改变了倍耐力的产品线,这使我们依然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且希望继续下去。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更好地完善和扩大公司在可持续方面的目标和工作。因为我们已经宣布,通过提升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新技术。
6、近两年,中国车市价格战频频上演。许多原配厂商既要品牌又要品质,并且成本还需要更加可控。对于此,倍耐力是怎么应对的?
马赞宁: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与采购相关,所以控制成本肯定是我的目标之一。
首先,公司需要做到真正地 “本土化” ,也就是采用 “本土化服务本地需求 “的策略。倍耐力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我们寻找了一些新的中国本地供应商,而不是完全依赖进口。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市场不仅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成本,还能带来更多的创新。
第二,从物流层面来说,倍耐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效率水平。尽管过去几年运输成本的波动比较大,但依然在我们的预计范围内。目前我们销售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并且可以满足中国及亚太地区的需求,所以我们已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国际物流的需求,控制了物流成本。
第三,从大环境来说,倍耐力相对较高水平的本土化运营使我们能更稳健以及灵活地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国际性问题。
第四,倍耐力将会继续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我们不急于求量,而是希望有一个质的飞跃,以便专注于服务倍耐力的核心客户群体。目前倍耐力在中国的工厂产能也是正好可以满足销售需求的。
7:作为国际化品牌,倍耐力是否有一些海外成功的经验可以运用到中国市场?
马赞宁:首先,我能想到的是关于倍耐力跟欧美的整车厂的一个长期合作关系,这种长期合作关系可以让双方有共赢的生态。因为目前我们跟中国新能源车制造商的合作刚开始不久,所以我希望能用一些曾经与欧美车厂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经验运用到中国市场中。
其次,我觉得另一个可以借鉴的地方便是如何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很多中国供应商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价格优势会更加突出。所以,我希望未来能和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共同开发新技术,创造更好的合作方式。
8、前面我们提及较多的配套市场,而在售后市场,电商模式下的线上营销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现在有很多豪华轮胎品牌在电商渠道上做很多合作和投入,倍耐力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合作?目前效果如何?
马赞宁:我到中国5个月了,对中国先进的技术有了一些深刻的体验,在中国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所以,倍耐力也在逐步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不仅体现在销售端,还包括了倍耐力的生产和运营。
目前,倍耐力有两个正在进行的项目,以便更好地与终端客户建立联系。第一个是与经销商相关的项目,该项目将会优化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门店和零售布局,去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二个是有关CRM的项目,该项目将在明年年底推出。通过CRM系统,我们将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客户习惯和需求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倍耐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多的细节届时将会和大家分享。这两个项目的落地将会让倍耐力与客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倍耐力也会在未来考虑一些其他服务,比如轮胎延保之类的服务。
9、作为新上任的倍耐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您会对倍耐力未来亚太区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期待?
马赞宁:我希望能让倍耐力亚太区市场在全球层面上保持持续增长,同时也希望倍耐力亚太区可以成为全球的一个典范,因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是非常不一样的,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关于团队层面,倍耐力亚太区的团队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希望这个团队能更有激情,能有更好地提升和发展,更上一层楼。
再来说中国市场,倍耐力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是为整个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的。未来,在保持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性等优势的情况下,倍耐力还将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上进行发力。除此以外,倍耐力将会继续保持在高价值轮胎细分市场的投入,因为这是对倍耐力解决方案需求最高的市场。但未来的投入重点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规模上,而是会更多满足于工业化生产,例如自动化技术以及创新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